张齐生:“政府和百姓的需要,就是我的课题”

期次:第676期    作者:谌红桃   查看:69




  2018年9月,我校张齐生院士逝世一周年了。张院士走了,但他的音容笑貌仍然浮现在南林师生的脑海,他的精神品格永远令我们深刻铭记。在科学追求的征程上,张院士始终瞄准前沿,敢为人先,矢志不渝,攻坚克难,攀登了一个一个的科研高峰;在教书育人的生涯中,张院士始终坚守教学一线,诲人不倦、甘为人梯、无私奉献,躬身力行书写一名教师的品格与情怀。
  张院士 1939年出生于浙江淳安,1961年毕业于南京林学院林工系并留校任教。曾先后任南京林学院科研处副处长、处长,南京林业大学竹材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主任。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。曾被聘为浙江林学院院长,曾任中国竹产业协会副会长、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副主任、中国工程院科学道德委员会委员。
  张院士是世界竹材加工利用领域的开拓者、世界著名木材加工与人造板工艺学专家。他始终围绕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研究,长期从事木材加工与人造板工艺、竹材加工利用、生物质能源多联产技术的研究工作,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。在科研上,他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共7项,省部级以上奖21项。
  在张院士的科研生涯里,无处不体现着敢为人先的科研勇气和攻坚克难的科研素养。他首次将竹子大规模引入工业化利用领域,推动了我国竹材加工产业的形成和发展,使我国竹材加工业居世界领先地位,为竹材加工利用事业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。他与时俱进、开拓创新,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新使命,十几年如一日地开展生物质资源开发利用研究,在“农林生物质气化多联产”的核心技术、关键设备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,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。张院士一生研究成果丰硕,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,出版专著、译著9本,获发明专利30余项。
  张院士坚持科研报国、躬身实践、俯身服务,他一生胸怀家国、赤诚为民,他的成果造福了千千万万的老百姓。正如他自己常在讲座中所言:“政府和百姓的需要,就是我的课题。”张院士的科研成果,工业转化率超过90%,基本每一项成果都能转化,形成现实的生产力。为科技转化,为了自己的科研成果能真正造福于民,他始终坚持到生产一线,每年有200多天在外地出差,和生产工人、技术人员在一起,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,及时发现问题,指导科研成果转化和新产品开发。张院士的研究成果在多领域得到推广应用,带动并建成了一大批竹材加工企业,推动和促进了我国竹材加工产业的形成和发展。他先后获 “国家级优秀中青年科技专家”“国家级星火科技工作者”“国家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”“全国优秀林业科技工作者”“全国杰出专业人才”等荣誉称号。
  张院士为人师表,诲人不倦。作为学科带头人,他十分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,培育了一支业务能力精、学术水平高、协作精神强的学科团队,并带领他们获得了多项国家级、省部级大奖。他桃李满天下,先后培养了博士后3名,46名博士、硕士研究生,他以渊博的学识和儒雅的风范,赢得了广大师生的爱戴,先后获 “江苏省师德标兵”“江苏省先进工作者”等荣誉称号。
  张院士一生对党忠诚,信仰坚定,热爱祖国。他始终以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,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,克服重重困难,带病潜心钻研,用累累硕果抒写了共产党人先进性的篇章。他兢兢业业、一丝不苟、不知疲倦、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作风令人折服,是党员和群众学习的楷模,先后获“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标兵”“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”“江苏省劳动模范”等荣誉称号。
  张齐生院士的一生,是执着创新的一生,是无私奉献的一生,是胸怀家国、献身科学的一生。他的一生如竹子一般,谦虚谨慎,坚韧不拔,无私奉献,高风亮节。他的一生不负党和人民重托,以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忘我的工作态度,孜孜以求,探索创新,为我国林业科教事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。